被5000岁的良渚文化申遗成功刷屏了?论行辈,良渚是我的“小老弟”

2019/7/9 18:10:05    本站


2005年,国家文物局发布了“十大考古新发现”,“小黄山”遗址位列其首。

一万年前,我们的先民已在小黄山建立了“中华最早古村落”。

小黄山文化比良渚文化早4000年, 比河姆渡文化早2000年,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长江中下游流域最早的人类生产生活区域。

而今良渚文化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,作为更“老”一辈的小黄山遗址地,我们不胜欣喜,祝贺这位小弟申遗成功的同时,也能认知到对于文化的保护传承是当代人需要躬行的责任义务,让我们的“小黄山”和“越剧文化”长存长新~


 

小黄山在哪儿?这是第一个问题。


因为诗歌而闻名的地方,可以轻轻松松数出很多,

例如,乌衣巷——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。

又如,玉门关——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

再如,鹦鹉洲——鹦鹉西飞陇山去,芳洲之树何青青。

……

而有一个小小的县城,李白、杜甫在此留下了1000多首动人诗篇,如今却仿佛隐居的世外高人,声名不显。


这位高人是谁?这是第二个问题。


昨天,良渚在阿塞拜疆惊艳世界的同一时刻,杭州二十余家头部新媒体的媒体人,合计坐拥数千万级流量的KOL们,平均年龄90后的时尚潮生活担当,在一处距离杭州1.5小时车程的小茶馆里畅谈,话题主要关于另一项非遗。


 

他们在聊什么?这是第三个问题。


 

万年文化小黄山,千年剡溪唐诗路,百年越剧诞生地——说的正是浙江嵊州。

东晋偏安江南之后,大批名士高僧爱慕剡地山水风光,前来游历隐居,其中包括中华书圣王羲之、著名雕圣戴逵和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……此地于是成为当时名重一时的文化中心。入唐以后,为仰慕剡中文化追寻前人足迹,一大批文人墨客沿剡溪溯溪而来,留下的千余首咏剡诗篇,使嵊州剡溪成了“浙东唐诗之路”上最璀璨的明珠。


 

到了近代,因为越剧的横空出世,嵊州重新焕发异彩。而位于嵊州的越剧小镇,精心打造了一条“研学游”线路,展示剡中的山水之美和丰厚底蕴,守望文化家园,传承历史文脉。杭州媒体团,正是这条研学游线路的内测“学员”。

 

 

越剧小镇,顾名思义,当然以越剧为主题。

短短一天时间,“研学游”媒体团的行程安排满满当当。

 

一进小镇园区,胡萝卜大玉米便一字排开,郑重其事地给大家跳了一段迎宾舞。

 

随后,进入戏迷馆,欣赏了一段水袖表演,听了生旦净末丑的行当讲解之后,对同学们残酷考验开始了……


学习越剧梁祝的经典唱段“我家有个小九妹”,从拘谨到齐声大合唱,学员们很快就进入了状态。

然后是教授身段,在同学们的“怂恿”之下,终于有学员勇敢上台,跟着老师有模有样地比划起来。

 


从戏迷馆出来,进入非遗馆。非遗馆一楼的竹编区、二楼的围棋区,媒体团走马观花而过,直奔书法体验区。1700多年前,王羲之寻遍名山大川,最后为嵊州的秀丽山水、风土人情所吸引,携妻带子归隐于嵊州金庭,而后寄情山水,以写字牧鹅为乐,并在此终其一生。后世常有“粉丝”来此探寻书圣足迹,演变成独特的“书圣文化”。

 

此处必须要科普的非遗小知识

 

嵊州竹编被誉为“中外竹编第一家”,竹编工艺始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。2006年5月20日,嵊州竹编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 

 

嵊州古沉木雕是浙江省的传统工艺品,其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,开创了中国根雕艺术的新境界。2008年,嵊州根雕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 

剡藤纸,出产于三国时期,为唐代的“公牍”用纸,以薄、轻、韧、细、白,莹润光泽,坚滑而不凝笔,质地精良著称。千年至今,已成为嵊州的民间瑰宝。

 

煇白茶素有“嵊州第一茶”之称,为清代同治年间贡茶,民国十大名茶,是我国绿茶中较为特异的珍品茶之一。

 

嵊州围棋,源远流长。东汉永平年间就有嵊县(即今嵊州)青年刘晨、阮肇入天台采药遇仙奕围棋之故事。上世纪80年代,嵊县出了世界围棋冠军马晓春;目前有围棋爱好者近10万人,已培养出职业棋手5人。

 

越剧小镇的最高点,是四层的塔楼式建筑聚贤阁,展示嵊州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生平及其思想理念。在这里,媒体团接受了一堂高度浓缩的嵊州文化史精编课程。

 


接下来的体验,让同学们流连忘返——小镇的农业板块。无土栽培的小番茄,颜色鲜艳可人,一手摘下,都来不及擦一擦,直接送进嘴巴,满足到大呼“甜过初恋”。至于爆浆水果玉米,更是令大家一直惦记到返程前一刻:“哪里能买到?”

 

时过晌午,进入“舌尖上的嵊州”时段。辛苦学习了一上午,尽管已有小番茄和玉米充饥,同学们还是被精致的嵊州特色美食折服,风卷残云般扫荡一空。

 

 

此次“研学游”的重头戏,货真价实的“戏”,终于在饱餐后隆重登场。

 

媒体团前往越剧小镇古戏楼观摩越剧折子戏。不料,进场前一刻,却被拦了下来。

原来是要给大家讲讲古戏楼中这最先映入眼眶的“风景”,他和戏剧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盛唐开元!

 

古戏楼的前厅正中央,供奉着中国戏曲的“祖师爷”唐明皇,身后的背景墙上,则是纯木雕的《清明上河图》片段,小小一角竟藏有三个戏台,充分体现了当时民间戏曲的繁荣。

除了“唐明皇”所赋予它的历史文化意义,雕塑本身的工艺更值得拿出来说道说道:

东晋嵊州美术家、雕塑家戴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,他富有巧艺,绘画而外,又善于弹琴,更以擅长雕刻及铸造佛像而知名。他创造了荚苎漆像的作法,把漆工艺的技术运用到雕塑方面,是今天仍流行的脱胎漆器的创始者。

而这尊梨园神,正是将失传多年的荚苎工艺和戴逵英灵请回了小镇,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!

 

戏楼分为上下两层,每层中央穹顶有多角莲花藻井造型,舞台在保留古戏台表演方式的同时,新增加了现代舞台的伸出式舞台及两侧的升降式舞台,为传统戏剧拓展了表演空间,使表演方式更具多样性;戏楼整体为纯中式榫卯结构,采用浙东木雕风格深浮雕和透雕结合的纯手工木雕技法。观众称赞它为中国越剧的“金色大厅”。

 

听完工作人员的介绍,进入古戏楼的那一刻,它的精致华美还是令同学们倒吸一口冷气。一小时的折子戏演出,只有四个字能表达观后感:意犹未尽。

 

 

最后,是文章开始提到的课后分享讨论环节。

 

“我在老年大学学过越剧”。此次活动的领队,来自“乐活在杭州”的XX的开场白,逗得全场大笑。XX接着说:“搞笑的不是我学过,而是老年大学。为什么大家说起越剧,都要和老年大学这种很有喜感的地方联系在一起?为什么年轻人不可以唱?”

 

大家畅所欲言,不时金句迭出

 

不完全摘录如下:

——我真的不知道越剧的家乡就在嵊州,作为媒体人,我觉得这是需要反思的,我们自己对我们的文化没有进行科普,外面很多可能会喜欢越剧的小朋友就更不知道。

 

——我们一直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,近两年又开始流行国潮风,中国的戏曲其实是很时尚的,外国人很喜欢,很推崇,很愿意来学,而我们却刚好相反。即便是只有一百年的越剧,它也代表着几千年的中国文化,作为新媒体,推广它是我们的责任,我们的文化责任。

 

——小时候的教育和熏陶很重要,会在我们心里埋下种子,感兴趣的话就会生根发芽。

 

——越剧体验的环节,游客唱得非常开心,我能感觉到他的开心,并且我发现教我们唱和身段的老师非常年轻,我觉得这就是文化的传承。

 

——杭州周边有很多古镇,非常雷同,穿着古装拍照片,其实挺无趣的。但这里很不一样。

 

——我参加过非常多的研学课程,但是现在的研学课都有非常大的专业性,所有的人体验了都会有个同样的感受:课堂式会非常明显。但是越剧小镇今天给我的感觉是体验感高于学术性,表达的东西和这里的氛围有机融合,不是像在课堂上很死板地给粉丝或者小朋友们灌输“到这里来就是学越剧的”,而是通过很多细枝末节,通过引导兴趣来传达主题,达到目的。

 

 

——不像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暑假数学培训班,英语培训班,越剧小镇在推的是更有文化底蕴,更深层次的东西,而且不是小孩子一个人学,是需要在这个过程和家长交流,整个家庭之间的交流,这是我今天能够感受到的,也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。在今天参与每个环节的过程中我都在想,如果我把我的小孩带过来,他能干什么?其中很多环节我都非常有感触。比如跟着老师学习越剧的唱腔,身段,我自己都很想上台去学。

 

——我是北方人,从来没接触过越剧,但是今天一天体验下来,有很多很深的感受,例如在越剧“金色大厅”古戏楼看的那场折子戏,灯光舞美效果,比很多我在大剧院看的舞台剧都要惊艳!

 

 

——我坐在戏楼里听折子戏的时候,想起了我家乡的秦腔,搭个棚子唱,很多老年人坐在下面听,我突然就感觉生活慢下来了,小资生活其实不是物质上的小资,而是让自己最舒适,最放松的生活方式。

 

——我今天感觉受益匪浅。我今天才知道原来谢灵运就是嵊州人,原来李白杜甫都来过嵊州。对越剧我一点都不陌生,因为我有亲戚曾经做过越剧团团长,我也做过很多推广越剧的内容,很多人不知道,其实很多大学里都有越剧兴趣社,而且很多人都不知道,其实北方也有很多喜欢越剧的人。我们做越剧推广活动的时候,有很多越剧迷是专程从北方赶来的。

 

——文化的内核是亘古不变的,只是通过不同的演变形式,不同的包装手段呈现给大家。越剧以舞台剧的表现形式,或者像今天越剧小镇以一个落地的项目出现,怎样打动年轻的人群,经过这一天的行程,我觉得是给心灵做了一场SPA。


    

除了鼓励和赞叹,媒体团成员还纷纷为越剧小镇的经营思路、研学游的线路优化大开脑洞贡献智慧,接下来将深入合作,各尽所能,利用各自的平台共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振兴,为越剧小镇的发展打CALL!


越剧小镇也将根据建议升级完善这条“研学游”线路。

近期以 暑期亲子夏令营 的形式正式开启公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