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乐小镇,安康端午
2019/6/8 11:16:00 本站
今天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——端午
明天是中国“文化遗产日”
当“端午”牵手 “文化遗产日”
便是 “偶”遇小镇,“非遗”端午
挂菖蒲,插艾叶,裹粽子……在寻常百姓家,端午这个节日是带着芳草香的。而在越剧小镇,端午是让你邂逅木偶,遇见传统,体验非遗。
还没到开园时间,越剧小镇门口已排队候满了游客。非遗戏剧展,非遗手工艺展,非遗小吃展……这些“非遗”号的节目和项目,将给游客带来什么样的视觉、听觉、味觉体验和情感体验呢?
端午安康
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中,耳畔传来咿咿呀呀的婉转越剧,目光被两侧的非遗手工艺展吸引住了。
非遗手工艺:从日用到艺术的升华
泥塑、箍桶、排花带、竹编、竹根雕......这些曾经是烟熏火燎的寻常日子的寻常物件,某一天,时光忽然将它们长久地遗忘,某一天,又忽然被时光重新拾起,它们留存着你对童年生活以及对往昔岁月的美好回忆。
当它们以非遗的名义,与你久别重逢时,你的心里会激起怎么的波澜和震撼呢。
△
“小时候,我外婆经常坐在堂前织排花带,她说,这些带子要给外孙女,孙女留着结婚用。”一位30来岁的女子牵着女儿的手告诉小编。她说,她外婆是村里织排花带的能手,她能编10多个花色:万字形,带梭花,缠龙花,双莲石榴,水担钩钩,糕干花,元宝花,马鞍花......她当年在外婆的亲授下,也会织几个花色,现在统统还给时光啦。
“我做新妇时,我妈还给的箱底压了几筒“福”“禄”“寿”的带子,让我送给上辈做见面礼,让我生孩子后给孩子做围裙用。”40多岁的王女士一说起排花带,就一脸神往,陷入在往事的回忆中。
梭子在飞,织机在响。织排花带的技艺说难不难,说易不易,它要用一把梭子挑、压、穿,才能让30多根丝线经纬交织,织出你想要的青白花,五色带、福寿带。
△
小时候家里坐的一张张竹椅子,就是这些粗糙的手用毛竹“拗”起来的。是的,不是做起来,不是绷起来,是“拗起来的”。
△
最受欢迎的大概就是这个石头画了,平白无奇的石头,一笔一划地画,一点一滴地上色,就成了手中精美的艺术品。
△
竹根雕是一门比刺绣还要细还要巧的手艺,当年它们曾是帝皇家的手把件。竹根雕大师用一把小小的刻刀,小心翼翼地轻轻碰,细细触,唯恐弄痛了它弄伤了它。一件竹根雕小把件,它需要多少的慧心和巧思啊。
△
不少孩子忍不住好奇心,上前体验,在老艺人的指导下,传统技艺开始传授,若是要给这幅图取个名字,那必然是“传承”了吧。
△
“玩泥巴,玩泥巴,我要捏只小鸭子。捏了小鸭子,我要回家做摆件。”
△
越剧九斤姑娘的爹是箍桶匠,就是箍饭桶、脚桶、吊桶、水桶的那个匠。现在,箍桶匠来到了越剧小镇,他箍的是啥桶呢。
△
看到这熟悉的画面,有游客技痒难耐了,上前道:这个我也会,小时候学过~
妙趣横生——浙东木偶戏
“一口道尽天下事,两手拨动古今人。”谁能想到这小小的偶人也有喜怒哀乐,酸甜苦辣。
越剧《十八相送》、《花好月圆》、《钟馗醉酒》、《真假美猴王》、《贵妃醉酒》......木偶不是偶,他们是梁山伯,祝英台,是上海滩上唱《花好月圆》的时髦女郎周璇,是钟馗,是美猴王。一根根丝线牵动着他们的唱做念打,也牵动着观众的欢喜与忧伤。
它们是“奇迹的绝活”!
△
木偶演绎的《十八相送》你见过吗?是不是耳目一新呀~
山肤水豢——非遗美食
三界大糕、春饼、麦禾、嵊州小笼包、油炸臭豆腐、嵊州炒榨面、麦虾汤、羊骨头、嵊州鸡汁羹、粢饭......
这些让出门在外的嵊州人念念不忘,让身在嵊州的嵊州人自豪满满,让外地人艳羡不已的嵊州非遗美食,今儿个在小镇美食街一字排开,等候你将它们轻轻放入口腔,用舌尖品它们的鲜,品它们的嫩,在唇齿间回味它们的香,它们的脆。
△
喂肚子之前,必须先喂手机!
△
边逛遍吃才是终极吃货最极致的享受了,美景美食,完美!
端午 ? 非遗
▲
提线木偶小课堂上
老师正在讲述关于木偶的故事
▲
小姑娘再也忍不住
亲身上场体验了一把
▲
包粽子大赛现场
谁的粽子包得又快又好,谁就是今日MVP
▲
小家伙们都不甘示弱
动手包一个今天自己吃的小点心
▲
台湾“舞立方”体验,动起来~
▲
端午节,香囊人手一个,这才是畅销货呀
本乡本土的非遗
代代相传的节日
人们愿意怀旧,愿意铭记
这是埋在血脉中的乡土情结
立足于嵊州本土文化
越剧小镇诚邀广大游客
来此逍遥一游
“偶”遇小镇,“非遗”端午